80后的你是不是有同感??
有人说,“80后”生不逢时,是最悲惨的一代。今日各大媒体报道的《调查:中国90%以上的“80后”无法赡养父母》,似乎为此说法找到了佐证。80后是些什么人呢?从年龄层次来看,无疑是20—30岁的年轻人。网上流行的一些段子,尖锐而深刻地描绘了不幸的“80后”,诸如童年像皇帝、少年像战场、青年像乞丐、中年像野狗、老了没人养、死后没人埋之类的论调。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社会转型给“80后”们带来的“阵痛”。
不是吗?他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就经历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农村到城市,计划到市场,封闭到开放,铁饭碗到“被就业”,摇把子到互联网,种种剧变都伴随着“80后”的成长。而恰恰在这一代,计划生育的国策把他们一个个打上独生子女的标签,在娇生惯养的“围城”中接受启蒙教育。尔后,又处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的环境中,畸形地长大成人。以至于直至今天,“80后”发出了“父母皆祸害”的时代呐喊。尽管他们享受到扩招的“好处”,大部分可以进父辈们向往的“象牙塔”,受教育程度不低,但质量是打了折扣的,且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买房的压力前所未有。
这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一代,要担负起“一个养两个”、“两个养四个”的重任,确实有些勉为其难。90%以上的“80后”无法赡养父母的调查结论,应该是意料之中的。
逐步进入老年社会的老人们没人养,是个大问题。怎么办?
首先应怎么看。一看数据的本身,值得推敲。受调查样本选择的限制,不可能全面反映全国的实际情况。将心比心,如果你我是被调查人,一般会说赡养父母比较困难,因为符合中国一贯“谦虚谨慎”的传统。如此看来,90%的统计率是有些水分的。
二看“80后”的父母,他们应该大都是“50后”,目前还是能够“自食其力”的,甚至还能够“倒贴”给自己的子女,生活自然不成问题。同时,养老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是迟早的事。越往前走,社会养老制度应该越完善,90%不能赡养的数字应该会下降不少,别自己吓唬自己。
再看宏观一点,中国社会的转型成不成功,乃“80后”解决赡养父母困难的关键之关键。尤其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们的退休金、养老金制度将走向何方,值得关注。千万别“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把历史账让现代人还。如果大环境不好,“80后”们仍然背负高投入低产出或者今天下岗明天就业的“枷锁”,那就不仅仅是“80后”的麻烦了,而是整个社会的“痛”了。因此,物质上赡养,倒不是“天塌下来”的问题。
与物质赡养的困难想比,对老人的精神照顾反而是个难解或者说无解之题。“照料资源”的稀缺,是“80后”赡养父母最棘手也是最烦恼的。比如生活照料,像家政服务一样帮老年人打扫卫生;老年人生病短时间卧床时,身边也需要有人全天候照料;满足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精神需要,带老人出去走走、看看,接触社会,享受生活,等等。“分身乏术”,是不争的事实。
“80后”如此,“90后”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更独立、更有赡养父母的排斥心理。面对老年社会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境况,如何从物质和精神上解决好老人的赡养问题,该是考虑的时候了,等不起,慢不得。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方面都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尤其是政府和社会,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从制度层面和资源分配上发力,让我们的“80后”、“90后”度过“养老难”危机。
社会“病”多起来了,除了对症下药,别无他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