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对待贞操有种“正室范儿”
正是因为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家庭关系中长大,所以70后在爱情方面也表现得相对传统。当然成长时期受到琼瑶小说或《简爱》之类经典爱情电影的熏陶,也使他们即便在年龄很大以后也还会时常流露出天真和纯情的一面。在我目前看到的描写70后情感的文章中,生于1968的石康写得最生动,在《北京姑娘》里,他把自己交往过的70后和80后两拨姑娘做了有趣的对比:一直喜欢70年代左右出生的姑娘,有股子大气的劲头儿,就是常人所说的"正室范儿",也就是从开头便肯与男友同甘共苦,处处事事替男朋友着想。一般来讲,若是她们相中了一个男友,经常会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种"认栽"的状态:如果满意,那么就几乎成天欢天喜地的;如果不满意,她们也会拖上一阵子,默默地等待着男友犯错误,若是男友不犯错误,经常会听到她们悄悄地抱怨--这可怎么办呢?甩了他怪不好意思的。潜台词是:她们通常是有良心而主动的。
到了80年代左右出生的姑娘,情况便不同了,即便对男友很满意,也时常听到姑娘用怨妇腔儿说男友不爱她,对她小气,要是不满意,那简直一天气也受不了,转身便走,另投他处,毫无耐心,明明是正正经经地谈恋爱,却搞得像被包的二奶一样,小气得很。不过,从腔调上也看出,她们实在是十分被动的。
喜欢70年代出生的姑娘,还因为一些共同习惯,一起到郊外野游时,她们兴致盎然,爬山涉水,谈笑风生。随便一个农民家的土炕,她们踢掉鞋便跳上去,丝毫也没有觉得不妥。再脏的农民厕所她们也敢上,当然有时是跑到厕所外面上,再难吃的农家饭菜她们也敢吃,并且声称吃过更难吃的。她们的穿戴通常十分草率,以舒服为主,这样,她们显得干净利索,当然,如果偶然遇到特别讲究的场合,她们也会穿戴得十分恰当。与她们过事儿时,她们总是值得信任的,她们的要求不会过分,她们的行为准则一般会有一种一贯性,叫你觉得稳妥可靠。现在,这一拨儿姑娘按部就班地恋爱、工作、结婚、生子,慢慢地消失在一个个家庭里,消失在谈情的各种情场上,她们的精神也缺少传承,这使我十分同情80年代左右出生的男生,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另一种姑娘……
70后北京姑娘徐静蕾对自己初恋的描述可以作为上述引文的例证:
小时候,喜欢一个人,对我来说,就是跟着人家,只要跟着就高兴。现在想想,喜欢得很苍白,连他是做什么的都不太知道,只隐约听到一些,好像也并不那么关心,因为如果关心,想知道也并不是难事。他爱吃什么喜欢什么也并没有想去多了解,只是一味地傻跟着,自说自话以为自己在热恋之中,并且想得很远,想和这个人过一辈子。
那个纯情年代里发生的故事通常都是这样简单和火热,傻乎乎和一根筋,日后号召大家《动什么,别动感情》的70后女作家赵赵是这么回忆自己初恋的:
那个小两届的男生,是练跳远的,人黑黑瘦瘦,但眼睛很大,又时髦,投身于当时火热的霹雳舞队伍中,头发上喷很多发胶。一次在操场上练习单手撑整个人起来,结果脸重重地磕在沥青地上。搁在今天,我一定会哈哈大笑,但当时只觉心疼不已。
周末的下午,会到家附近废弃的铁轨上一直走一直走,两个小孩,拉着手,有时路过芦苇丛,就坐在铁轨上,看近处的马在夕阳里甩尾巴。偶尔,像飞鸟于湖上掠走了我的心。觉得做了最勇敢的事,回到家带着甜蜜的笑容睡去。
……
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青葱岁月的操场上,黄昏,我们在无人的操场上接吻,那是夏天,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沥青的操场,有一条条巨大的,龟裂的纹。
……他长得像谭咏麟。
当然,说70后纯情并不是说70后就没碰过所谓一夜情或婚外恋之类越界的游戏,成年之后耳闻目睹的种种引人入胜的乱象自然会激发情欲的冲动甚至爆发。但70后在这场游戏中令人叹为观止地保持了道德和心理的平衡。
更多的时候,尤其是70后男生,他们是些嘴花心不花的新好男人,其中也不乏情种、情圣。从年龄上看,他们有60后和80后已经丧失或还未取得的特殊优势,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中大多数都仍然相信和盼望传说中的真情。在70后男作家比如丁天、冯唐以及网络写手慕容雪村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对性和感情的开放姿态,但那仅仅是姿态,从插科打诨,吊儿郎当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仍然是对年少时期逝去的一段纯真感情充满忧伤的耿耿于怀。
就像冯唐在他的小说里故作潇洒地写道:
听崔健的歌,看他一身行头,像动不动就号称帮我打架的大哥。记得他有一句歌词,说有了一个机会,可以显示力量,"试一试第一次办事,就像你十八岁的时候,给你一个姑娘。"
据我所知,对为数众多的70后男人们来说,18岁的这个姑娘,在成年以后成了他们的老婆,而现在变成了他们孩子的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