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爱茶馆主义
成都人从爱上茶,到爱上茶馆。可以说,成都人是把“爱茶主义”理解为或者表现为“爱茶馆主义”的。有数据显示,现在成都人每天至少有16万人泡在茶馆。金圣叹说,“成都是一座离开了更想来的城市。”著名四川民俗专家袁庭栋先生则说,如果说成都的茶馆也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那么通过茶馆我们可以看出成都人的生活状态。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开茶馆不需大资本
??实在找不到好的营生,就开家茶馆吧,对成都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开茶馆是一种商业活动,但成都的开茶馆跟外地相比,有其独到的开办茶馆的方式。一般来说,开间茶馆所费并不多,只要有桌椅、茶具、灶和房间就成了。1937年,成都457家茶馆共有资本58400元,平均每家120元。那时的员工工资也不是很高,大约是每天所得的七八碗茶钱的价钱之间。
??现在开一间茶馆所费当然是大的多,中档茶馆10万元能轻松搞掂。而开个小茶馆所费的成本更少。就是装修,再加上其他费用,茶楼就可运转了。不管是茶楼的大小,天气好不好都没关系,每天照样是人来人往,虽然一杯茶十块二十块,却是经济实惠,如果做的好一点还可以供应饮食的。开茶馆不能说稳赚多少,但养家糊口日子基本上都能过得起走。这也是成都人乐意开茶馆的原因之一。
另外,成都出不得太阳,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他城市,你都不能想象这样的事:一到出太阳的时候,全民出去晒太阳,茶馆里座无虚席,喝茶、斗地主……把工作甩在一边。这样的生活让成都人铺张成一种生活方式,在外地人看来,这简直就是懒惰的代名词,但在成都人看来,有太阳可晒,紧张的工作中可以偷懒,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要紧的呢?
??茶楼是茶馆的升级版,“今天的茶楼跟以往的茶铺相比,就是多了包间的区别。”坐在茶楼里,边喝茶,袁庭栋说,“包间还是因为私秘性的交流所需要的场所,当初做这个不是为了方便打麻将或斗地主的。但成都人的娱乐化很严重,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茶楼文化跟茶馆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割裂来看,因此,“我们谈论茶馆或茶楼文化,都是基于茶文化本身的”。
??
茶馆里的人
??南方的茶馆装潢华丽,待客以自制的点心为主,是“有座无茶”。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在民间常流传着这样的段子:
??有个人喜欢“绷面子”。有一天,他在茶馆喝茶,茶客们抱怨生活艰苦,每天只能泡菜下饭。他却说:“只怪你们不会过日子。我不但一天三顿白米干饭,而且顿顿吃肉。”别人不相信,他就撅起油得发亮的嘴唇,就像他刚刚吃过肉一般。不一会儿,他儿子冲进茶馆,焦急地大喊:“爸爸,你的那块肉遭猫偷吃了。”他装着若无其事,一边给儿子使眼色,一边问儿子:“是偷吃三斤的那块?还是五斤的那块?”儿子没明白父亲的暗示,就说:“哪有三斤、五斤的肉啊!就是你留下来抹嘴皮子的那二两泡泡肉!”那人气急了,打了他儿子一耳光,儿子大哭:“是猫偷的,又不是我偷的。”众人听了,哈哈大笑不已。
??事实上,不管是在民国时期,还是今天,成都茶楼里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以前有袍哥聚会的,有吃讲茶的,还有听茶书的。今天的成都人更是懂得闲逸,在茶楼里上班几乎是SOHO一族的时尚选择:展示、餐饮、购物、休闲、演出、商务等等,功能不下20种,袁庭栋说,成都人每天16万人在茶馆上班并不是夸张的数字,因为成都的茶客也有资格自认为是中国第一流的茶客。
??
不在茶馆,就在去茶馆的路上
??成都人似乎只有茶馆,才如贾平凹所说,是一个“忘我的境界”。对不少人来说,泡在茶楼不再是单纯的去为喝茶而喝茶。
??1992年夏天,诗人何小竹与几个朋友一起办了一个广告公司。“我们即使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一两间专门书写了类似‘揭开中国广告业的第二篇章’这种大口号,并配合口号摆放了一台386电脑的办公室,但我们还是喜欢去茶馆跟客户见面。”何小竹在一篇文章中说。“正是因为有了追求舒适的心态,才造就了成都这样一座休闲城市的人文传统。”袁庭栋同样对此是一致的认为。
??成都人爱喝茶是不变的,怎么喝却是不能不变的,而且注定要进入一个讲究档次的时代,商务洽谈,接宾待友,老式低档茶馆已不能容忍,茶馆业的“第二次浪潮”在八十年代终于到来。新一代茶馆强化了“茶坊”、“茶楼”这类名称,多半西式风格、装修豪华,动辄声称耗资千万,这样的场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现在,成都茶馆业似又掀起“第三次浪潮”——强化多功能。茶坊不仅卖茶,还提供面点、中餐,菜肴也渐渐丰富。普遍添置的麻将自动洗牌机合并了棋牌功能。浴脚、修脚业务也开展起来,其强势拓展,几乎兼并了浴足行业。
??“成都的茶楼文化可能代表今后的茶馆发展的方向。”袁庭栋说,“我们看它的演变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对于当下的状况的观察,可能是更能促进茶楼的进一步发展。”
和成都这个城市一样,茶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着。现代的成都人依然爱茶,许多人仍喜欢在茶馆谈事、谈工作。这就像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不在茶馆,就在去茶馆的路上……”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成都的茶楼才吸引着茶客们的流连忘返,在茶馆中完成工作,甚至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