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说说标准的四川话在哪
川剧和四川曲艺的语言都是成都话,但四川没有标准音,因此成都话不能说成标准四川话。成都话最好听吗?恐怕也有异议。因为有人觉得成都话鼻音重,男人们说话有点娘娘腔,听起来不舒服。因此我们抛开成都话,考察一下四川哪里的方言好一 卷舌音多的内江自贡话好听又搞笑 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四川人的普通话说不好,称之为‘椒盐普通话’,或曰“川普”。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原因颇多,平舌卷舌音不分算是重要原因之一。四川大部分地区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四川话为(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四川话为(音同“操四”)等等。 要说四川方言不能区分卷舌音和平舌音,就太冤枉了。处于原四川中心、夹在成都和重庆中间的内江和自贡地区的人,经常卷起舌头儿说话。比如自贡话,卷舌音就很重,而且很搞笑,主要因陈戈演出的电影《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其奇特、幽默的自贡话在人们心中印象太深了。但自贡人并非具备说普通话的优势,陈戈在黑白片《南征北战》中的椒盐普通话就是最好的例证。我的一个来自自贡的同事,比我年轻多了,他的自贡腔普通话还不如陈戈,教育部专家来听他的课,反映是特别难懂。 由于王保长太经典,自贡话又很搞笑,王保长系列电视剧、小品已搞得很多。所以自贡、内江话还是好听,但搞笑是一定的。四川其它地区也有卷舌音重的,但没有内江、自贡那样有特色,分布也很散:
四川东北部的巴中、仪陇;四川南部的仁寿、井研、荣县、隆昌、筠连和四川西南部的越西、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等地的汉人能够区别平舌与翘舌。但这些地区用卷舌音不像内江-自贡地区那样集中,卷舌音用得也没有那样多。
奇怪的是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四、“吃”饭。地处凉山的越西县汉人也如此。 但这些地区的方言与内江、自贡地区有明显的区别,受临近地区语言影响明显。比如西昌、攀枝花地区,这些地区汉族人的口音颇似云南话。但个别字的发音仍很特别。比如西昌人将鱼发音为日,将鲜发音为先,因而有一个取笑西昌话的段子:“楼上的客人等一下,楼下的客人先日(鲜鱼)一盘!”
二,以乐山话为代表的川南话难懂 彼此临近,相互影响,使方言很接近是普遍现象。比如与重庆临近的湖北宜昌人说话就与重庆话很接近;与川北临近的陕西汉中方言与四川颇相似。至于云南、贵州方言就更不用说,都属于西南官话。 外省人,乃至成都及川北人觉得乐山、眉山、泸州、宜宾等地的方言难懂,川南各地的方言也不易分辨。但这些地区发音颇相似,尤其是‘热’字,几乎都发音为‘日阿’拼读(ra),如学校里同学们常笑他们将‘热核反应’说成‘日阿哈(ra ha )反应’。早年有个乐山话的顺口溜: 川南沙巴线(十八县),线线有土话。灸斯(就是)我闷(们)卢山(乐山)木呆(没有),有兜诗(都是)碟巴碟(点把点)。 有一段典型的乐山话: 我接粘(去逮)‘麻郎儿’(蜻蜓) ,才一哈哈儿(一会儿),就遭老汉儿(父亲)‘两辣儿’(两巴掌),把鼻血都铲(掴)出来了。 总之,川南话发音特别,不能说不好听,但不好懂。比如在电影、电视中插四川话,一般都是川北话、成都话,除四川搞的方言剧外,没有用川南话的。 笔者对川南各县的方言不太熟悉,但对仁寿话较了解。仁寿话好懂,与其它川南话有明显的区别。仁寿方言除有卷舌音外,其发音与邻近的双流差不多。但土话也特别,如吃饭称“干饭”,数人的单位论“块”,如“两块人、三块人”等,这里说成“这汤归儿”,颇有意思。 三,川北话受成渝两地影响,差异不大 川北人的口音更难彼此区分。一般说来,绵阳、遂宁及南充部分地区与成都话接近;达州、广安话与重庆话接近,但很难区别,甚至他们的土语都相似。比如把‘烫’说成‘赖’、‘水烧开了’说成‘水涨了’、‘去’说成‘克’、‘那里’说成‘那个凼’,而且不少地方将f’,h颠倒,如黄、房、花等字的发音为房、黄、法等: 要克(去)那个凼(那里),黄(房)子很漂亮。油菜发(花)儿灰房(非黄),斗(就)是眼睛有点放(晃)。
下面是网友用南充话朗诵的《再别康桥》,有人说是地道南充话,有人却说是成都话:
悄悄咪咪地我走瓜了!
就像我悄悄咪咪地来!
我轻轻地摆了摆手,
和西边的云彩说二天再来!
那河沟边边的柳树,
是落坡太阳中的新姑娘儿!
波浪里头的影影儿,
在我的心窝子里头打旋旋儿!
稀泥巴上头的青苔,
滑不溜鳅的在水头打冷摆子。
在康桥的波浪里头
我巴不得是那一坨乱草草!
那榆树脚下的一个水凼凼,
不是泉水,是天上的彩虹,
在水藻间遭揉得稀巴烂,
彩虹一样的梦沉到脚脚底下去瓜了!
做梦?
拿一跟嘿长的竹竿竿,
顺到那巴茅笼笼乱夺,
装满一木船星星儿的月光,
在明晃晃的坝坝头莽起吼。
但是我不能莽起吼
悄悄咪咪我又走瓜了!
就像我悄悄咪咪地来!
我轻轻地甩了一哈衣袖,
啥子东西都不想带走……
四,独特的资阳话最好听 在考察四川方言的地域性时,发现有一个很特别的地区,即如今的资阳市地区,其方言发音并不受临近的内江地区影响(资阳市的四个县,原属内江地区),其发音清脆柔和,特别动听。有人说成都的女孩说话很好听,但男孩说话有点娘娘腔;重庆男人说话好听,但女人说话显得有点冲,不大受听;处于中间的资阳话,不管男人、女人,都好听:“与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比起来,我觉得资阳方言,很清脆,语速适中,不快不慢,清晰,易听懂。有亲切感。听他们摆龙门阵,像在听唱歌一样”。有人说资阳话更像重庆话,如祖籍资阳的学者、重庆教育学院龙承建老师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资阳属于内江市,按理说口音受内江的影响很大。但资阳话既不同于鼻音浓厚的成都口音,也不同于总是翘着舌头说话的内江口音,总体上感觉很平和,和重庆口音比较接近,听起来很亲切。” 笔者觉得龙先生的话只须将重庆改为成都就对了。笔者在资阳、简阳市区都呆过,也与安岳、乐至的朋友交往过,发现整个资阳地区的方言都很相似,难于分别,其口音也很难与成都话区分。 资阳话为何更像成都话,为啥比成都话更好听?笔者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川剧资阳河”的影响:
清朝康熙年间,京城盛传四川资阳城隍庙里的城隍菩萨显灵,有求必应。帝得知后龙颜大悦,遂御题“显忠大王”金匾一块,赐予资阳城隍庙。一时间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每年的清明节更成了为城隍爷祝寿的盛大节日。各地的戏班无不以唱过资阳城隍庙会为荣。而资阳的戏迷见多识广,水平高得让戏班紧张。随着火神庙会,东岳庙会,莲台市庙会等五花八门的宗教文化活动的跟风举办,资阳成了展示艺人技艺的平台,成了川剧的“好莱坞”。当时的盛况,令成都重庆也自叹弗如。在资阳,只有高水平的戏班和艺人才有立足之地。这些留下来的戏班和艺人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上河坝(成都)的弹戏水平最高,下河坝(重庆)胡琴戏唱得最好。而资阳河(称中河坝)则是以高腔戏见长。资阳河产生过不少表演艺术家。如清末名丑岳春,名生贾培芝、张德成、张崇林、彭海清(面娃娃)等。
戏剧与方言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京剧语言为北京话。川剧语言是成都话,但川剧有上河坝、下河坝、中河坝之分。处于成渝地区中间的资阳河(中河坝),其道白别具一格。昔日的川剧霸主地位,给资阳方言奠定了基础。据说资阳人爱川剧,以前在各乡场都有业余川剧班,在大跃进年代,几乎每个公社都成立起专业川剧团。因为川剧资阳河的影响,资阳人说话就有了趋同性,发音更音乐化了。
资阳乡下也有一些土话很特别。靠近仁寿的地区也将吃饭说成“干饭”、“欺饭”;北边地区也有像川北一样花、黄、房颠倒发音的。但有的土话可能是特有的。如说这里为“归儿勒”、说那里为“尔勒”,散步或逛街的“逛”称“杠”。“我们去尔勒杠一转,再回归儿勒来。”也许是资阳乡下典型的土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