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泽特 发表于 2010-11-28 04:41:09

鸣亚先生不仅努力颂扬美好的国家,赞美人民美好的生活,而且,他爱憎分明,对待邪恶恨之入骨。当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漫延到中国边境的时候,鸣亚愤怒的心情早已难以控制。他想起旧中国,美军士兵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种种罪行,例如上海“黄包车”车夫臧大咬子惨遭美军士兵杀害的惨景,北大女学生沈崇遭美军士兵蹂躏的仇恨;再看到今天侵略者在朝鲜、在中国边境狂轰滥炸的罪恶情景,心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他要为正义呼号,为民族呐喊。愤怒之余,他挥笔疾书,年仅22岁的鸣亚一夜功夫连词带曲创作出了《新仇旧恨一齐报》等七首合唱曲(总名为《反美大联唱》)以倾泻胸中燃烧的怒火。鸣亚就是这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作曲家。在这里,我看到至少两个事实:在音乐创作上他富于情感,他能很好地调动自己的情绪,并合理地将它倾注于创作的旋律之中。再一方面就是他的创作技巧比较准确地为他的情感渲泻提供了载体。情感与形式的构同是他这种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拿他这七首合唱中的《新仇旧恨一齐报》的创作来看,足以说明作者情感、内容、形式交融和谐一体的事实。《新仇旧恨一齐报》这首歌曲在创作中,作者充分调动了齐唱、合唱与轮唱等多样的声乐表现手法。从曲调开始悲愤而慢起的叙述性节奏,到愤怒的斥责,激昂的呐喊,曲调产生了层层上递的情感趋势。当曲调达到一个高点时,又变换成二部轮唱的形式,并以明亮的音节旋律,形成暴风雨般的气势。曲调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彼此呼应,势如排山倒海,一发不可阻挡,大大抒发了作曲家与人们心中对侵略者新仇旧恨之情。随即,作者在曲调速度上加快,又形成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强劲的号召性节奏,表达了人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反击侵略者势不可挡的信心和力量。此曲当时在民众中传唱,在部队中流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然而,国家正处于一个努力摆脱贫困的初级阶段,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太多太多。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高低是推动社会发展快慢的关键。因此,提高民族文化的整体素质,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鸣亚看到了这一点。他为国家的进步着急,为民族文化素质能不能尽快提高担扰。鸣亚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努力宣传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他创作了歌曲《学文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一份爱心。1956年,《学文化》这首歌曲在广播电台播放,在民众中教唱、流传。同年,该曲在北京由《音乐出版社》编辑的《农民歌曲选集》向全国刊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建设热潮中,鸣亚不仅配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宣传性的歌曲,而且还创作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为群众所喜闻爱唱的抒情歌曲。例如歌曲《龙溪河上的姑娘》就是这样一首好作品。歌曲所表现的对象是一个为了加速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由北方松花江畔到南方重庆的年轻姑娘,胸怀远大理想,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工作,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青春的真实事情。年轻姑娘的美德不仅得到社会的支持,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称赞。鸣亚在创作中切住了这一点。他以轻松的节奏,潇洒的旋律,加上地道的乡土气息,感染了不少观众。1958年,上海《广播歌选》和四川广播电台发表、播放了这首歌曲。该曲相继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教唱。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曲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的广播歌曲评奖时,竞与全国著名的作曲家李焕之的《社会主义好》,金砂的《**来到咱村庄》、张锐的《凤凰岭上祝红军》等作品一起获了奖。这一时期鸣亚创作的歌曲《胡豆花开》通过优美的曲调表现了乡村建设发展的变化;歌曲《住新房》以小合唱的形式,以快的节奏情绪,表现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喜悦心情,歌曲《问姑娘》以轻柔优美的旋律,展现了新一代的农村姑娘为建设祖国的农村,开山治水,将自己的婚姻大事置于不顾,同时,曲调以坚定有力的节奏,乐观的情绪表达出年轻的姑娘“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好水不出庄。青山绿水当花轿,满山花果当嫁妆”的豪迈气概。此曲1959年由重庆市《群众文艺报》发表,在社会上颇有影响。
在过去的年月里,鸣亚创作了表现工人、农民、军队等众多歌曲。表现农村风貌的歌曲《坚决奔向合作化》1956年《重庆日报》发表,《社员都是向阳花》1963年由《重庆日报》发表,《人家今年才十八》1963年由天津《群众歌声》发表,《我们有个好队长》1963年由《重庆日报》发表,同年又在《四川日报》转载,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教唱,《编顶草帽送亲人》1964年由成都《群众艺术》编印成演唱资料发行,《**来过我们村》1964年由《重庆日报》发表,《贫下中农之歌》1964年在《四川音乐》发表,《沙枣花儿香》1981年在《四川音乐》发表,《唱唱我们的耕读校》1965年由成都市艺术馆编印成演唱资料发行。在表现工业战线方面,他还创作了《钢铁颂》(1958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和《生产大竞赛》、《成渝铁路开了工》、《工人阶级力量大》、《拉煤歌》等。
鸣亚先生在建国前参军入伍,随部队走南闯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立过战功。他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热爱自己的军队,从来不忘记歌唱自己的军队。鸣亚怀着这份特殊的真情,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创作了不少表现“长城”的歌曲作品。如1962年在天津音协主编的《群众歌声》上发表的男声小合唱《一队战士过山来》就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人民子弟兵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辛劳中,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人民打成一片,深受人民爱戴的情景。该曲以轻快的节奏,采用了四川民间音调的商调式作为基础进行创作,给人以亲切熟悉之感,较好地抒发了作者当时的生活感受。
在歌唱人民军队的歌曲中,他创作的《伟大的普通一兵》1963年由市艺术馆发表,《赞王杰、学英雄》1965年由市艺术馆发表,《战士啊,请你干一杯》1981年在北京《歌曲》上发表,《雷锋叔叔对我笑》、《军民并肩抢险忙》1981年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他还创作了《歌唱可爱可靠的人》等表达军民关系的作品。

维泽特 发表于 2010-11-28 04:41:15

鸣亚在50年的音乐创作中创作了多种多样形式与内容的歌曲。这些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的结晶。笔者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作者对他自己创作的每一首歌曲记忆之清楚,解释起来情感之丰富。他的情感连同他的作品完全会把你一齐带入到那火红火红的年月,让你尽情地呼吸到伟大时代的气息,并感悟到艺术与时代共振的生命意义。
他创作的歌曲《中尼友谊之路》是作家引以自豪的作品之一。笔者对此曲作了“专门的拜读”,的确感悟到《中尼友谊之路》是一支艺术性思想性交融的好作品。首先,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为了赞美中、尼的友好发展关系,在音乐选材上,既保持了南亚次大陆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民间载歌载舞的音乐特色,同时又揉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调。因此,让人感到既亲切又陌生,从而得到一种新奇的美的音乐感受。例如,曲调一开始演唱的几个乐句“在严峻的喜马拉雅山谷,有一条古老的文化之路,飞来飞去的雪鹰呀,你知道有多少代人走过?”这几句曲调主要强调了中国色彩。但,在曲调中加进了7音与4音和不多的切分音,它给人以某种新颖之感。曲调已经暗示出这里的音乐要表达的特定的对象与环境——中国、尼泊尔。紧随着,歌唱的速度加快,歌曲情绪变得更为活跃。作曲家对“尼泊尔到中国,北京到加德满都”这两句唱词下了功夫。连续的切分和后拍起音,再加上二声部的平行三度进行,以及两个分句在句式上的级进模仿,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曲式结构上较少用的作曲手法,明显地加强了异国的音乐情调。接下来,又重复演唱这两句唱词,曲调在结构上将两句浓缩为一个整句。加上后拍起音与连续的切分音的出现,一气呵成,展现出了一种情绪的上升趋势,给人以不断进取的紧迫感,在音乐情绪上是积极的,在音乐色彩上形成了对比。下一句,作者将曲调和节奏拉开,使“通过了冰河雪山”一句在前面的紧缩之后豁然放开。曲调不仅进一步与前句形成了情绪与曲调方面的对比,而且,曲调发展通向了曲式布局上的一个高点。接着,“建成新的友谊之路”一句旋律音调又从一个小的下行后再跃上高八度的高音位置,曲调通过跳跃进行形成音乐发展的高潮,从而使曲调进行起落有致,结构严谨,在曲式的整体张力上达到对称协调。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全曲结尾的创作中也很有“想法”。按通常的创作思路,人们很可能用“一个”曲调转折,便将曲调进行到结束音(i)。作者并没有作这样的处理,而是在乐曲的高潮后,在趋向结束的句子上,连续用了三个基本对称的回滑下行音阶,然后短暂地停留在高音(2(。))上,给人意想不到的延续,使人产生曲已止而意不尽的感受。而后,曲调再进行到结束音。整个曲调给人以流畅、清新、真实的特殊的韵律美。这也许就是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1961年,这首创作歌曲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在北京《歌曲》上首篇发表,而且在60年代初,尼泊尔国王马洪德拉访华时,在国家宴会上演唱(奏)了这首作品。以后,该作品收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辑并将歌词翻译成外文收入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集中,向国外作了介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著名作曲家臧鸣亚--张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