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回复: 3

《劝学》解读

[复制链接]

-3109

回帖

1万

主题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 知足 - 五月天

威望
36577 点
冒险币
5034465 个
贡献值
153 点
好评度
26 点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潜水天才音乐先锋奖

QQ
发表于 2010-11-28 09: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用短时间的学习得到的多;我曾经跷着脚向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宽广而遥远。登上高处而招手,手臂不是加长了,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得到;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不是比平时响亮,可远处的人却能听得清;凭借车和马行路的人,并不是腿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借助船和桨赶路的人,并不是因为水性好,却能够横渡大江大河。君子生来没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也就是鹪鹩,它用自己的羽毛做巢并用毛发编织起来,联结到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芦苇杆便折断了,鸟蛋摔破了,还未长成的幼鸟也死了。这并不是因为鸟巢做的不完美,而是因为它所凭借的东西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叫射干,它的杆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并且面对着百丈深渊,并不是因为这种草的干能增长,而是因为它所生长挺立的地方使它这样的。飞蓬生长在大麻当中,不用扶持就能长直,白沙混杂在黑色的泥土中,同黑土一样染黑了。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如果用酸臭的脏水浸泡它,君子不愿意用它,普通人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品质不美好,而是因为被脏水浸泡的结果。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一定要同有知识的人交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东西的污染,就接近正直的思想了。
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他的思想品德相关。肉腐烂后就会生蛆虫,鱼枯死后就会生蛀虫,懈怠散漫到忘了自己的程度,灾祸就要发生了。坚硬的东西必然会被人拿来做立柱,柔软的东西必然会被人用来捆东西。自己的身上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一定会招来人们对你的怨恨。堆放的柴草好像一样,可是火总是先烧干燥的。平坦的土地看起来好像一样,可是水总是向低洼的地方流。草和树木生长在一起,飞鸟和野兽同类聚居在一起,这是因为任何东西总是随从同类的事物。所以只要箭靶竖立起来,于是弓箭就会射到那里,森林树木生长得茂盛,于是斧子就会到那里砍伐,树林形成了浓荫,于是许多鸟儿就会到那里栖息,醋变质后蚋虫就会在那里聚生。因为言语多时会招来羞辱。所以君子对自己的立足点一定要慎重小心呀!
将土堆积起来能形成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将水汇聚起来就形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诞生;累积好的行为可以形成美好的品德,于是最高的聪明智慧自然会得到,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从半步一步的路程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汇聚小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及大海。千里马跨跃一次,也不能达到十步那么远;劣马连续十天能走得很远的路程,功绩在于它不放弃。刻一件东西如果又放弃它,就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刻一件东西如果不放弃,就连坚硬的金石也能雕刻出花纹来。蚯蚓没有峰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却能钻到山崖去吃到泥土,钻入地下很深地方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蟹子虽然有六只爪子(不包括后面的两只拨)和两只大钳子,可是如果没有蛇和蟮的洞穴它就没有可安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它用心急躁的结果。所以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明显的智慧;对事业没有坚定追求的人,就不会取得显赫的成就。走入歧途的人就不会到达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国君的人,不会被两个国君所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明白两种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飞,梧鼠(蝼蛄)有五种生存技能却处于穷途。《诗经》说:“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不停地喂养它的七只幼鸟。善人和君子,他们的言行一致,所以他们的思想如同凝结了一般不涣散。”因此,君子的思想应做到专一。
过去,琴师瓠巴弹奏瑟,水中的鱼也会游到水面听;伯牙弹琴,正在吃草的六匹马也会抬起头来听。所以声音无论怎么小也能听得到,行为无论怎么隐敝也会暴露。宝玉埋在山中,连草木也会长得滋润;深渊中生出珍珠,连山石也会增添光彩。做善事不会积坏的德行,岂能不会被人所知道呢?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回答说:学习课程的顺序应当从《诗经》《尚书》开始,读到《礼经》时结束;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成为圣人才结束。学习时踏踏实实地积累,持久努力,就能钻研进去,学习一直到死才停止呀。因此,学习的程度有终结,学习的准则却一刻也不要放弃。做到这些的是人,放弃这些的就是禽兽了。所以《尚书》这本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迹的;《诗经》这本书把合乎音律的诗收集起来了;《礼经》确定了古代法律的总则。所以说,学习到明晓《礼经》时就算达到目的了,因为这就到达了道德修养的顶峰。《礼经》写的是让人注重礼节和行为规范,《乐经》讲的是音律和谐,《诗经》《尚书》记载了广博的知识,《春秋》记载的是治理国家的奥妙,这些书已把天地之间的事理记载得十分完备了。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地说话,小心地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做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里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急噪,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噪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
学习没有比亲近老师最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最便快的了。
︺这 个 世 界 太 混 乱 、 ︺很 多 人 太 混 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09

回帖

1万

主题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 知足 - 五月天

威望
36577 点
冒险币
5034465 个
贡献值
153 点
好评度
26 点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潜水天才音乐先锋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09: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的方法没有比亲近良师更直接的了,其次才是遵守礼义。向上不能接近良师,向下不能遵守礼义,于是只能学到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死记硬背那些解释《诗经》《尚书》的条条框框,那么一生一世到最后不可避免地只能成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儒生吧了。如果考察古代帝王,推究仁、礼、义的根本,那么去学习礼义,就能从歧路上走出来。这就像用手拿起皮衣的领子,用力抖动皮衣,被理顺的皮毛数也数不清。不亲自去实现礼义、法度,用《诗经》《尚书》的条条框框代替它,这就好比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用戈去捣小米的壳,用锥子到碗中取饭吃,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义,即或不被人知道,也是一名遵守法制的人;不尊崇礼义,即使是善于观察而花言巧语,也是一个不守礼法的儒生。
心怀恶意向你提问的人,不要告诉他;心怀恶意告诉你的人,千万不要向他提问;心怀恶意向你说话的人,千万不要听他说什么;有不讲理争吵斗气的人,不要同他争辩。因此,一定要按照那道的标准来求教的,这才能接待他,不是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的就要回避他。如果他讲究礼貌又恭敬,然后才能同他谈论道的深奥境界。如果不能同他谈论道而谈论,这叫做急噪,可以同他谈论道而又不谈论,这就叫做隐瞒,不察看对方的脸色而谈论,这叫做盲目。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不急噪、不隐瞒、不盲目,而应当谨慎小心的待人处事。《诗经》说:“不着急不轻慢地待人,上天会赏赐你的。”说的就是这些。
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射中,不能叫做善射;驾车走一千里路程,差半步没有达到终点,不能叫做善于驾车;对事物不能贯通,对仁义不能专一,不能叫做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专心。一会儿学不进,一会儿又学进去,像普通百姓在巷里穿梭一样。普通人之中完美的少,不完美的人多,夏桀、商纣王、跖就是这样的人。完全彻底地去学习,这才是学习呢。
君子懂得那种不完全不纯粹的知识是不能算作完美的,因此反复背诵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思考探求来理解它,用良师做榜样进行学习实践,去除那些有害的东西来培养保护它。让眼睛不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使耳朵不听那些不该听的东西,让嘴不说那些不该说的东西,让思想不去考虑那些不该考虑的东西。等到达到非常爱学习的程度,就像眼睛喜欢看各种颜色,耳朵喜欢听各种音乐,嘴喜欢品尝各种滋味,心中追求像占有天下一样。到这时,权利也不能让你屈服,许多人的议论也不能让你改变,社会上各种事情也不能让你动摇。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这叫做道德操守,才能使自己坚定,立场坚定能随机应变,这才可以叫做品德兼备的人。到了这种境界,上天才会显示它的光耀,大地才能显出它的广阔,君子才能珍视自己品德的完美了。

《劝学》 解 读: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了墨、儒、道、法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反对迷信和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主旨:荀子提出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辨证观点,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后期重要部分,也为法家思想引燃了星星之火。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篇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性,全身远祸。第二部分阐明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第三部分阐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著作,学习时应善于向贤者求教,并善于教人。第四部分阐明了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达到全面纯粹的境界。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名篇《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中的德育观点,虽已经过两千多年风雨沧桑,但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读来仍令人掩卷沉思,催人进取向上。
荀子的《劝学》不讲寓言,不以寓言形象取胜,而以抽象的说理见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说理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生动的比喻。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荀子的文章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这 个 世 界 太 混 乱 、 ︺很 多 人 太 混 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09

回帖

1万

主题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 知足 - 五月天

威望
36577 点
冒险币
5034465 个
贡献值
153 点
好评度
26 点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潜水天才音乐先锋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09: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而《劝学》更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是一篇论述学习意义的重要文章,值得反复涵泳。荀子在《劝学》中紧紧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阐述了只有专心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能掌握知识、具备才能、培养品德的道理。荀子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 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就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言简意深,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文章先以青和冰的转化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可以超过老师这个比喻,能够使人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所能办到的,必须“全之尽之”。所以,这些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煣”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 “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矫正就能取直,刀剑使用磨石打磨就能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那么,如何学呢?荀子以亲身的体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阐明了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的见解,这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在于认识客观规律的同时去改造世界,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劝学》的特色是一篇论说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词汇丰富,结构严谨,说理精密。作者在论述时并没有一味作抽象的说理,而是以六十多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时而在关键处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铺锦列绣,运用自如,处处蕴涵着用喻辩证的风格美。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生气勃勃。荀子这种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扬扬顿挫,铿锵有力,形成了气势雄浑的风格。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具有着音乐节奏的艺术美。
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 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文句整齐而流畅,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劝学》从以论说的范围“学”
︺这 个 世 界 太 混 乱 、 ︺很 多 人 太 混 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09

回帖

1万

主题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 知足 - 五月天

威望
36577 点
冒险币
5034465 个
贡献值
153 点
好评度
26 点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潜水天才音乐先锋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09: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用一系列的例子和说理作论据,系统论述了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途径和方法,特别强调学习态度的勤学、专一。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分别提出了在学习内容上既学《诗》《书》《礼》《法》,更重要的是“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的作用。从而归纳出自己对君子界定的标准 “君子贵其全也”,也就是要成为君子,就应该有全面的道德和学识,“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而要有如此修养,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亲近贤师益友,防止腐蚀,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止,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节操啊。这样归纳总结,使得全篇的论证结构严谨细密,条理明晰。读起来使人感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环环紧扣,首尾照应的完善。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名文,开了我国教育史上个人著述的先河 ,体现了荀子的学习心理学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思想极其丰富的专论。他重视学习的教育作用 ,认为学习以感知为基础 ,强调注意品质、思维品质、感情因素对学习至关重要 ,主张学贵专一、坚持不懈、学以致用。荀子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是唯物主义的 ,许多见解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值得借鉴学习。
︺这 个 世 界 太 混 乱 、 ︺很 多 人 太 混 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GMT+8, 2024-12-23 04:08 , Processed in 0.247047 second(s), 1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